【明報專訊】 2012年1月29日 (星期日)
T在過去幾年事業陷入低潮,且無望重見天日,只是間中接些散工,免強維持生計,更糟的是,女友在此時提出分手,且坦承相告,是為了自己將來有更好的生活條件。他在相重打擊之下,不知如何繼續生存下去。
良禽擇木而棲,本是大自然的天律,難以逆轉。不過,我們有的是天賦的頭腦,可以分辨身邊人事物和自身的處境,千萬不要糊里糊塗,在不必要的痛苦中度日。生活和生存,是兩碼子事,不可混淆不清。
良禽擇木,不是為了生活,是為了生存。在大自然中,所有動物(包括人類)都與生俱來一分本能,為生存而努力奮鬥,為吃得更好、住得更好,也為下一代而努力不懈。動物在森林為生存而面對的是森林規律,需要的是棲息、覓食、自我保護和養育下一代的本能;人在文明社會為生存而面對的是經濟規律,需要的是自私自利的人性。自Adam Smith的The Wealth of Nations於1776年面世以來,人以自私自利的本性成就經濟繁榮的分析,至今無懈可擊。至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爭辨,以及第三條路是否可行,姑且不談。
身處事業谷底不是世界末日,不要灌注太多感情和情緒於其中。純粹的生存是無需感情的,你看非洲原野的動物,無時無刻危機四伏,草食動物隨時遭獵殺,掠食動物隨時因獵食技能不濟而餓死。牠們不會怨天尤人,也不會整天垂頭喪氣哭喪著臉,亦無需同伴或伴侶安慰,相反,艱難的環境令牠們活得更加生氣勃勃,生存技巧精益求精。這是Charles Darwin的進化論,物競天擇。
她選擇的,不是更好的生活條件,而是更好的生存條件。需要感情的才是生活。
在生存以上,加上感情這種靈性上的追求,就是生活。就以家犬為例吧,我們經常以為牠們是跟我們一起生活,事實不然,牠們是在我們的家生存。在National Geographic爆紅的節目Dog Whisperer中,主持人Cesar Millan三番兩次提醒我們,將人的感情投射到每天以本能生存的犬隻身上,只是自討苦吃。
在張藝謀的《金陵十三釵》裡,十二位妓女本以出賣肉體為業,所求者無非生存,或更優裕的生存條件,及至她們為了保護十二個女孩的貞操而再次出賣自己的肉體,甚至生命(電影沒有交代她們讓日軍洩慾之後的下場)之時,我們看到了她們這次跟以前出賣肉體的分別,為甚麼?因為我們看到了為生活尊嚴而棄生的精神,也是這分尊嚴,給電影賦予了靈魂,牽動了觀眾的感情。而我們之所以為之動情,也是因為看到了生活的高尚和可貴。至於有文化評論謂,張藝謀拍了一套恬不知恥的《金陵十三釵》去滿足美國佬對China doll的性幻想,則是另話,
再看張藝謀廿年前的一齣電影,改編自余華的小說,叫《活著》,為甚麼不叫《生存著》?絕不是因為用詞更精簡動聽,而是電影主角福貴和家珍在幾十年艱苦的生存條件之下,互相扶持,在滄海桑田之中還珍惜著伴侶、家人和朋友的感情,讓我們從爭扎求存之中,看到活著的高尚和可貴。
既然她此刻選擇了放棄生活,矢志不移地追求更優裕的生存條件,你此刻只有放棄她,義無反顧地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條件。
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