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

信則有

【明報專訊】 2012年3月18日 (星期日)  

H是富三代,家族身家豐厚,美國長春籐大學畢業,職業高尚,當真羨煞旁人。可是,她卻抱怨在愛情路上總是遇人不淑,不是被騙財,就是被騙情,從來只有她一廂情願地付出,她開始懷疑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愛情這回事。

市井一點的回答:愛情這東西,信則有,不信則無。哲學一點的回答:愛情是宗教,不要問,只要信,。

我們只可以不斷證明(verify)和推測愛情的存在,卻無法否定(falsify)它的存在,因此根據Karl Poppe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,愛情不是科學,也就是無人可以確定它是有是無。不過,就算要証明愛情存在,也屬難事,這好比要上帝或釋迦牟尼現身,幾屬褻瀆聖明。從前人類建造巴別塔,想直通天庭看看上帝的模樣,結果受上帝懲罰,給變亂口音,分散各地;就算當今天文物理學大師Stephen Hawking宣佈,毋須上帝也可以解釋時間和宇宙的起源和終結,也無法否定上帝的存在。

舉例,動物世界中,也有結成終身伴侶的,天鵝是其一。它們不僅在繁殖期間一雙一對,就算在其他時間,也有影皆雙。覓食、休憩、玩耍,甚至在遷徙途中,也相互照應,不離不棄。如果伴侶不幸去世,寧願孤獨終老,也不再另覓第二春。我們可以生物學家的科學觀探求它的存在需要,也可以傷春悲秋的文學眼光去把它說成是浪漫;更重要的是,我們可以宗教的情懷斷定它是愛情。

愛情之可以成為宗教,首先,是因為需要決心。在基督教的佈道會中,牧師最後會召喚相信的人走到佈道台前,稱之為「決志」;在佛教的出家儀式中,皈依佛法的和尚需要剃頭,以表決意;在伊斯蘭的聖戰中,穆斯林要以死的決心去維護真理。在愛情的世界,信眾需要決心用一生去經歷無數挫折、失敗、灰心、失望,甚至劫數。

其次,是因為有誘惑。在創世記中,就是因為夏娃敵不住生命樹上果子的誘惑,才成就了基督教中的偉大救贖,至今撒旦的誘惑仍無處不在;在佛們清靜地,大師們的修行,也是在抵抗著對凡塵執迷的誘惑。在情愛中,辦公室、社交場合、報章風月版、澳門淫窟、闊太公子的誘惑也觸目皆是。

還有,就是定時定候的集體朝拜。天主教有彌撒,基督教有主日崇拜,佛教有頌經,回教有集體祈禱,愛情有二月十四日。當然,你可以選擇鄙視情人節,正如有天主教徒不上彌撒,有基督徒不參加崇拜,有佛教徒選擇深閨唸佛。

最後,是因為我們有集體殉道的準備。我不曉得現在有多少天主教和基督教徒能夠仿傚St.Stephen和無數受猶太人攻擊的聖人,衛道喪命;又有多少佛門高僧可以像當年火燒少林侍的護侍和尚一樣,誓死護法;不過,在伊斯蘭世界中,為真理戰死的穆斯林一定最多。可惜Eric Hoffer在他的名著The True Believer中沒有研究愛情,否則他會發現,原來愛情這宗教比起法西斯主義、共產主義、天主教、基督教和回教,更能驅使信眾為美好的願景和下一代付出一生。

為甚麼要信?信了,不一定抵受得住一廂情願、遇人不淑、被騙財騙情的打擊,但如果不信,就一定承受不了人海中的孤獨和人心的醜惡。

不過,最好不要問,因為Milan Kundera提醒過我們:「人類一思考,上帝便發笑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