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

千萬記著

【明報專訊】 2011年11月20日 (星期日) 

不斷有讀者問我如何忘記前度,他們都有不愉快的經歷,希望把創傷從人生歷史中抹掉。

不論從生理學、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看,你們都是問了一條假問題(pseudo-question),因為忘記與否,不由得我們作主。

人的記憶系統很神奇,它給我們主動權,去記著某些事情,但沒有給我們選擇權,去忘記某些事情。換句話說,忘記是完全被動的,我們無力刻意左右。更有趣的是,你會知道自己記著某些事情,卻不會發現自己忘記了甚麼,因為當一件事從大腦悄悄地出走,是神不知鬼不覺的。它走了,在你的人生中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件事,也談不上忘記了。

我從沒想過要抹掉任何記憶,反而刻意記著人生中的所有甜酸苦辣、喜怒哀樂、愛惡慾念。人生就是一連串的記憶組成,試問到了日暮之年,除了憶苦思甜,還有甚麼能證明你曾經滄海,奮鬥一生?遺忘是一種悲哀。魯迅有一篇文章叫《風箏》,雖然只是敘述年少時一宗小事,卻道盡遺忘的可怖可悲可悔,應該一讀。

記得孩童時候,大概七八歲吧,我站在老家的陽台忽發奇想,叫自己努力記著這一刻,看數十年後我還能否憶起。結果,那白玉蘭花的清香、冬日斜陽的暖和、弟兄姊妹在屋內的吵鬧嘻笑、廚房傳來的飯香、學踩單車弄傷的膝蓋,到現在還活現眼前,讓我感到生命的實在和可貴。

人生如是,人類歷史也如是。你聽過索忍尼辛這個人嗎?他是2008年去世的俄國文學家,曾獲諾貝爾文學獎。他的偉大,在於記下了親身目睹蘇聯紅軍二次大戰時在戰場上的獸行,讓我們永遠記著戰爭的可怖、殘酷和泯滅人性。這是人類歷史的傷痛,如果忘記了,受害的人就是枉送性命。你忘記了自己的過去,一生也就是白過。

真正的問題應該是「如何放下?」,不是「如何忘記?」這端視你如何總結一段歷史。

我經常認為,歷史和人生的過去,都沒有真相,只有闡釋(Hermenuetics)。猶記得考大學時中國歷史科斷代史部份的考卷有這樣的試題:「明史有云:「明之亡,非亡於滿清,乃亡於流寇。」試評論之。」明史是滿清得天下之後,清朝命史官撰寫的,清初採懷柔安撫政策,當然要把明亡清替的原因,歸到流寇之禍和明末政治腐敗的頭上。

歷史和人生的過去,只是沒有意義的零碎事件,你如何把它們串連、記述、 闡釋 ,就是一段怎麼樣的經歷。偏見,從來都依附於回憶和陳述之中。

寫歷史的學者或學棍,有他們的學問;對人生歷程的總結,有我們的智慧。


由過去到將來兩腳一伸,都是自己的人生,何必老是在回憶中自己找苦頭吃?

他移情別戀,隻字不留,搬了家,轉了工,改了電話號碼,在面書上消失了,在MSN永遠離線,不是因為你不夠好,是因為他不知你是寶,放過他,自然可以放下;你另結新歡,不辭而別,連一句珍重也吝嗇,後來卻發現原來自己有眼無珠,後悔不已,可惜恨錯難返,不是他仍懷恨在心,是你還沒有原諒你自己,放過自己,自然可以放下。

放下以往,珍惜現在,但永遠記著,過去了的每一刻,就是你的人生,不要白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