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 2011年12月18日 (星期日)
來信中,有為數不少的男讀者面對逃婚抉擇,問我應如何取捨。一般都是跟未婚妻相戀超過五年,在籌備婚事途中突然跟另一個女人(有些甚至是有夫之婦)發生關係,甚至愛得火熱,想取消婚事又怕傷害未婚妻,想離開新歡又欲罷不能。他們大都認為這是婚前恐懼症作怪,問我應該怎辦。
如果我選擇罵他們,可能要花上好幾個星期天的篇幅,況且咒罵的說話,他們應該已經聽了不少,毋須我在這裡浪費時間。我反而對他們問問題的方式很有興趣,因為他們問的問題對處理眼前困境毫無幫助。
為何問為何?你斷定自己患上婚前恐懼症之前,是問了「為何我會弄出這個爛攤子?」問「為何?」的出發點是要找出事物的因果關係,在人類數千年的學習史和科學史中舉足輕重、貢獻良多,德國大哲學家康德(Immanuel Kant)甚至斷言因果關係是人類認識世界萬物必須的主觀意識,是先驗的(a priori)。可惜你的目的不是學習,你只是用一個美麗的問題做幌子,然後找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瞞天過海,自欺欺人,為自己開脫罪名罷了。
很多人都有逃婚的衝動,於是我們把它歸納為「婚前恐懼」,再加上一個「症」字,立刻變成受害者,令人覺得你只是生病,病人不應因病受人責罵,反應獲身邊人體諒和關懷。依此類推,很多人早上都不願離開被窩起床,深冬尤甚,這是否應叫作「冬日早上離開被窩起床恐懼症」?且應獲上司或老師體諒,免受責罵,免罰留堂?還有「暑期習作恐懼症」、「上班恐懼症」、「飯後幫忙洗碗恐懼症」、「打理家務恐懼症」、「長假期完結恐懼症」,用得著的話,不妨加個「婚後恐懼症」。你找到了讓自己舒服好過的答案,卻找不到處理事情的方向。
何必問如何?「如何?」在知識的層面是屬於理工和應用科,問的是方法。你現在需要的不是方法和技術,卻是勇氣和決定,因為你面對的是取捨。取捨的意思是,不論你最終決定取了甚麼,也一定要捨棄,其中得失,你自己已經一清二楚,毋須旁人提點。你沒有勇氣站出來做個決定,甚麼方法也幫不上忙。
不應再問應該怎辦!「應該不應該?」的出發點是要找出倫理道得上的對錯。還要問?當初有人用雷鳴登槍指著你的太陽穴,逼你求婚,逼你把婚訊公告天下嗎?婚姻是兩人之間的協議,由求婚成功一刻起口頭生效,婚姻的含意也一點不模糊,看看誓詞便一清二楚,如果你不贊同婚姻制度,fine,那就忠於自己的信念,瀟灑一點,拒絕結婚就是。你現在是出爾反爾,違反協議,在道德倫理上,絕對是錯。就算撇除婚姻,男女拍拖也有一對一的不成文協議吧,除非你們像Jean Paul Satre和Simon de Beauvoir那麼脫俗不羈,相方同意分享戀人,則可作別論。如果你還要駁嘴,說愛沒有對錯,就首先要問對問題。
現在對你而言,逼在眉睫的真正問題不是「為何會這樣?」不是「如何取捨?」也不是「應該怎辦?」你只要坦白回答以下的問題,便知道下一步怎樣走:
你還愛你的未婚妻嗎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